凯发电竞网站|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企业文化】讲荀子“劝学”的故事,说习近平“劝学”的意义

日期:2020-04-26    阅读数:

   

    4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讲我国古代荀子“劝学”的故事,说习近平总书记“劝学”的现实意义,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好读书、读好书,认识读书好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素养,而且大力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

    中国古代的老子、孔子、孙子、庄子,还有荀子,都是我国古代之圣贤。其中的荀子,以其著名的《劝学》,影响了许多后人。当笔者在关于“学习”方面的讲座时,自然宣讲荀子的《劝学》内容,以激励听众或学生。

    讲荀子的故事,先介绍历史名人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劝学》为《荀子》一书的首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按现代文来说,“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文章较系统地论来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二)

有研究荀子的观点认为,荀子《劝学》的主旨在于鼓励人们诵《经》、《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也就是说要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它所鼓吹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目的,都打着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显然是不能无批判地接受的。但是封建时代的学者重视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把它放在教育最突出的地位,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劝学》强调学习应该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要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相联系。但是荀子强调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往往着眼于个人的荣辱祸福。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即学习崇高的思想品德,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亲近贤人君子,向他们看齐。

    《劝学》主要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讲得不多。诵《经》读《礼》,当然也是学习文化知识,但它们只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荀子没有提及。这是很大的缺憾。至于荀子讲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不仅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适用,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同样适用。它精辟地总结了学习的规律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理解荀子《劝学》的现实教育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是停止或放松学习,就有被淘汰的危险。社会每天都在进步, 原本所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 我们只有通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 积累新经验的习惯,为我们的进步和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接受新事物、认识新科技,提升自身价值;使我们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

    二是要想提高素质和能力,必须加强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激烈,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对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机器、新设备等等一切新的事物, 我们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懂得操作它,应用它,才能够产生效益,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服务。为了了解它们、应用它们,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想要在各行各业中保持的竞争力,在优胜弱汰的现实社会中永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竞争对手面前,只有能力强,比对手懂得多一些,那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

    四是学习要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和谨慎的态度。“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只有不耻下问,广纳细流,才能积少成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五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养成学习习惯,坚持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才能达至成功。

(三)

    回顾我们党不断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依靠学习实现进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学习不断地发展壮大。作为有着红色学习基因的政党,之所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是与共产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新要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建设中学习建设,在学习中与时俱进。共产党人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如今,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时代任务,实现强起来的宏伟梦想,全党只有更加重视学习,才能进一步完成理论和实践创新,赢得未来。

    近一百年来,党取得的每一个发展和每一个胜利,都是全党同志把人类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内化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力武器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党中央号召和带领全党同志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自觉继承和弘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不仅强调为什么学,而且指出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从而实现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全体共产党员终身学习理念。

     毛泽东同志从来就重视学习。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毛泽东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成为了终身学习的楷模。在毛泽东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的本领恐慌症。毛泽东强调: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为此,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学习,建立学习制度。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干部教育部,统一领导学习运动。在陕北,党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30多所学校来培养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自给学员上课。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更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善于学习的政党,与时俱进的政党,更需要不断学习,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 

    习近平同志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习近平曾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认为,读书有“三让”,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同志不是第一次谈爱好。2013319日,他履新国家主席不久,首访前夕,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这位“体育爱好者”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读者,习近平同志爱读书至少可推溯到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在黄土高坡上开始了知青生涯,读书不辍。“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当习近平和来自北京的其他14名知青来到陕西省延川县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插队。在那个吃饭都是问题的年代,他依然秉持良好家风影响下形成的读书习惯。据《习仲勋传》记载,习仲勋和齐心经常鼓励儿女多读书、多学习,为人民作贡献。习近平同志当时“带一箱子书下乡”,乡亲们还记得因为这箱书引发的一个小插曲。有个后生,村里人都知道他平时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他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满满一箱子书。读这箱子里面的书,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劳动之余最大的爱好。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在提到习近平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同志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曾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就曾提到数位俄罗斯文学名家,包括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克雷洛夫(代表作《大炮和风帆》)、亚历山大・普希金(代表作《上尉的女儿》)、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代表作《钦差大臣》)、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代表作《大贵族奥尔沙》)、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代表作《父与子》)、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说,他喜欢普希金的爱情诗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之间,他更喜欢托尔斯泰,更喜欢《战争与和平》。他很喜欢肖洛霍夫,说《静静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人性的反映非常深刻。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到了数位法国的文学、思想巨匠。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1983年,习近平同志从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岗位上转业,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县委副书记,在这里他结识了知己贾大山。他后来在《忆大山》一文中提到,那时候的贾大山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小说《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未到正定之前习近平同志就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后,习近平同志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作为一名作家,贾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在将贾大山引为知己的同时,习近平也把他作为了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作为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2003年开始,《浙江日报》经常在头版《之江新语》言论专栏发表一位作者为哲欣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独到,常常让人感到振聋发聩。“哲欣”就是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笔名。在《之江新语》中,我们经过仔细翻检,发现其中关于“读书”主题的就有四五篇。他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会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2006124日,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与大家交流这么多年来从政的几点体会,概括起来就是简单的28个字: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习近平同志用自身对于“求知善读”的体验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在这次讲话中,他引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强调了求知善读的重要性。

  在中共十八大以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开始了治国理政的繁忙工作,日理万机之余,他从未中断的就是“读书”。2014年,他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经史典集,也是习近平同志的阅读对象。有媒体曾经汇总过习近平同志在文章、讲话与著作中的用典情况,他多次引用《史记》、《诗经》、《礼记》、《尚书》等书中的故事、名句,四书五经典故运用娴熟,诸子百家文史笔记尽入文彀。“适当的引经据典”,是习近平讲话的重要特点。习近平多次引用成语、典籍,如“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

(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实际上就是当代中国的“劝学篇”。对党员领导干部“劝学”,对全体党员“劝学”。20095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强调,《读书学习水平决定工作水平领导水平》。他指出,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很多同志有自觉读书、勤于读书的习惯。同时必须看到,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同志对读书抱有不正确的观念。有的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有的认为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认为领导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得上读书;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正是这些“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会吃亏”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013年,履职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再次在中央党校强调“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本领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才能获得。20151月,在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习近平同志提到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身体力行、大力提倡、反复阐述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一路走来一路讲,从正定讲到宁德,从福建讲到浙江,从上海讲到中央。他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对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

19842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目前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时期,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的任务。他要求正定各级干部必须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化领导方法,努力把领导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建筑“四化”大厦的工程师、指挥家。

    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学习问题作过重要论述。他强调,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习近平同志20085月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强调,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也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可以说,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六) 

    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应当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之时,发展经济是主旋律,学习了解经济知识是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省委会议的有关文件,学习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化对发展商品生产的认识,迅速掌握领导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手段。他主持制定的《中共正定县委1984年工作大纲》,更从全县工作大局的高度对党员干部学什么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全县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习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要文件,学习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当年学完《政治经济学教材》、《国民经济管理学》两本书。

    领导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因而需要多方面知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他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习近平同志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他在宁德时强调机关干部一定要反复学习马列经典原著,反复琢磨、深刻领会。20115月,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专题讲了领导干部学习经典著作问题。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本着突出重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向领导干部推荐了若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点篇目。

    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20119月,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专门就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作了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对于到中央党校学习的高中级干部,习近平同志要求他们除了注意学习那些有益于掌握工作技巧、有益于提高驾驭工作能力的一般知识和经验,还要注意学习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好领导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七)

    关于学习的途径,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强调了四条: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实践学习,三是向内行和专家学习,四是向老同志、老干部学习。他在浙江工作时指出,学习知识是一种学问,学习他人是一种美德。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鲜明指出,办法就在群众中。他强调,领导干部作决策、下指示,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更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

    第一,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宁德,习近平同志针对领导干部的实际提出,我们的工作比较繁忙,真正脱产学习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应当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古人讲的治学“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治学要有一种严谨、科学、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00911月,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勤学苦学,抛开功利,摒弃浮躁,发扬挤劲、钻劲、韧劲。学习历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更需要花大气力、下苦功夫,不能遇难而退,更不能投机取巧。

    第二,学习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在浙江,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求知善读”。他指出,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他强调,不读书要不得,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也要不得。他坚决反对读死书,强调要把读书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很推崇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境界说”,强调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第三,学懂弄通只是学习的开始。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方面,学了就要消化吸收,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学习理论不能孤立地学,而要把所获取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思考,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要通过深入思考,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把学习的内容同时代特征、国内外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第四,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凯发电竞网站

Baidu
sogou